18957981799(客堂)

佛法人生

客堂电话

18957981799

管住嘴比会说话更重要

文章出处:admin 发表时间:2020-08-25
希言,希言
当心你的嘴里长“拳头”

  生活中,我们总是充当“批判家”的角色,所谓三人成虎,不经意间,一句无心之言、跟风之话伤人于无形,甚至比拳头更重。

  马东在《奇葩说》里有一句话:“被误解,是表达者的命运。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你看到了一个哈姆雷特,不代表其他的都是错误的。然而,我们却用固有的偏见,暴露了自己的无知;更用自以为是的评价,暴露了自己的修养。

  到处宣扬别人的过失,谈论毫无意义的是非,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。海明威说: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,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。

  要想改变行为,就要学会闭嘴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叮咛我们:“希言,希言(少说话)。”佛陀更是通过止语,告诉我们"闭口禅"能清净身口意三业,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。

  这些虽然和当下推崇演讲口才的画风不一样,但是,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佛学思想,都以无数公案向世人昭示:沉默是金。

  只是道理都懂,做到很难。相比说话,闭嘴更难,缘由说话是本能,闭嘴是修养;说话技巧可以短期速成,闭嘴功夫却需常年练就。

  而我们被本能所趋,逞一时口快而酿成祸害的事例多不胜数。殊不知,口乃福祸之门,说与不说,结局大不一样。

开口,闭嘴
善解因缘

  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,有时沉默缄言无法成办事情,有时以此却能成办事情。若是不了知应说不应说的时间,信口开河,乱说一气,则必定会引生众多过患。

  有些人认为言多必失,适时也不说话,什么时候都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;还有人认为理不辩不明,什么事情都要说清楚道明白,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。该说的一定要说,事情才能办成,不该说的一定不说,到了一定的时候再说,才不会影响事情的成办。

  很多事情不到时候,随便一传十,十传百,肯定会弄巧成拙,并留下很多后患。因此,要分清说话的界限,如果不分时间、地点、对象,像留声机一样,说个不停,或者像雕塑一样一言不发,这都会引来不必要的过患。应该当仁不让,该说的一定说,不该说的到海枯石烂也不要说出来。

  高明的口才是善解人意,说与不说,往往出自心底里的那一份善意。当我们选择沉默,不是因为理亏;当我们选择谏言,不是因为怨愤;拥有这样的胸襟,才是修行之人。

  《维摩诘经》里,高僧大德们向我们演绎了:有一种沉默,是很难驳倒的论辩,是很高妙的境界。
默然,默然
远离戏论

  文殊菩萨否定了三十一位菩萨对不二法门的诠释,一边说着“不可言说、不可言说”,一边又发表了一堆高谈阔论。谁知轮到维摩诘居士发言时,他竟“默然无语”,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寂静境界之中。

  禅宗有“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”的说法——一开口便是错误的,一动念则违背了真理。世间人也常说“沉默是金”,因此,我们应当学会缄默不语。从实相的角度而言,的确不可言说。

  当年,达摩祖师准备返回天竺国。临行前,他让各位弟子谈谈证悟的心得,前三位弟子各抒己见,达摩祖师也逐一进行了点评:“你们得到了我禅法的皮、肉、骨。”最后轮到了慧可,他默然不语,只是向达摩祖师深深地一拜,随后站回了原来的位置上。达摩祖师说:“你得到了我禅法的精髓!”

  生活中要做到管住嘴可不容易,为此,堪布给我们开出了对治良方:

  作为修行人平时应常观己过,时刻保持沉默。嘴应用于念诵、赞颂功德等有意义的事,否则会对来世造成很大危害。

  静坐止语,静极生慧。在没有看清事物真相以前,多用耳朵去聆听,避免自身攻击他人的过失,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。

  通过禅修观空性,慢慢地就会做到“不见他人过,只见自己过”,懂得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在人心”。

  如果你不幸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,还可以修安忍来对治烦恼:

  纵然我讨厌讥毁使自己的名利受用遭到损害,然而临命终时,仍不得不舍弃财富和名誉,而憎恨嗔害的罪业却会长久留存于心相续中。

  没有哪种难行的功德能比得上安忍,那么我为什么不坚毅的忍耐而积聚更大的福德呢?